目前中國的醫療改革處在關鍵時刻,從2018年3月,國家醫保局的成立,標志著中國的醫療改革進入了深水區。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,各位從事醫療行業的同仁們都應該感覺到了醫保政策的變化和影響,尤其是在“新醫改”的首年2019年、以及2020年,每一位醫療行業的同仁都應該感覺到“水深火熱”,甚至認為這是醫療行業近10年來最艱難的一年。
之前年年都喊醫改,都沒有這樣的感受和影響,為什么這兩年會出現這樣的明顯感受?未來的出路在哪里?什么是醫療工作者的核心能力?等等這個問題希望能引起在座各位同仁的思考,希望各位同仁能在本次研修班期間課間休息,熱烈的討論、積極的分享。既然醫改的影響非常明顯了,那么2021年該怎么走?方向和趨勢是什么?我跟大家匯報一下我的粗知拙見,與大家分享交流。
2019年5月,國家衛健委下發《關于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的通知》,要在全國500個縣域試點醫共體建設,隨后公布了567個試點縣名單。該《通知》要求“力爭到2020年底,縣域就診率達到90%,縣域內基層就診率達到65%左右,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有能力開展的技術、項目不斷增加。 值得注意的是,相關部門對縣域醫共體的考核不再是縣級醫院、衛生院、村衛生室等個體,而是縣域內就診率。
各位醫療行業同仁,大多數是來至基層醫療機構,是離患者最近、最懂患者需求的醫療工作者,我認為:未來出路的核心就是,引進、運用好適宜的醫療技術、項目,解決基層醫療機構周邊患者的常見病、多發病、慢性疾病問題,這樣的路子首先是符合患者的需求,減少路途奔波、大醫院就醫等待慢、花費大的現狀。再者也符合國家醫療改革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,真正能更好提高群眾的就醫滿意度。同時也解決了基層醫療機構人員技術能力欠缺、配套設施不足、服務區域有限的問題,這樣的診療技術在基層醫療機構能被掌握運用、患者群體廣泛、帶動基層醫療機構良性運轉。
國務院辦公廳2019年6月日下發《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》《健康中國行動組織實施和考核方案》,加快推動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,動員全社會落實預防為主方針,實施健康中國行動,提高全民健康水平。在26項指標中有一項是和基層醫療機構有關的——第25條指出“鄉鎮衛生院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中醫非藥物療法的比例要達到100%,村衛生室提供中醫非藥物療法的比例要達到70%”。
作為在座的各位同仁,這兩年全國各地開展的限輸、限抗政策,讓很多基層醫療機構的就診量減少、機構營業收入也大幅減少,運營狀況受到巨大的影響。“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”為大家指明的一個方向和出路,那就是提供“非藥物療法”。近20年來藥物治療占醫療機構診療收入比重高、藥物成本占總成本比重大,同行業醫療機構之間競爭紅海一片,患者選擇藥物的途徑在增加,基層醫療機構的區位優勢越來越不明顯,導致機構的運營狀況每況愈下,各位同仁都是深有感受的。
那么“非藥物療法”的核心是是什么了?那就是醫生掌握和應用適宜的醫療技術,樹立醫生個人品牌效應、降低藥物成本占比、與同行醫療機構或者醫生形成差異化經營、而且患者的診療必要到醫療機構去進行、提高醫療機構的人員和設施的使用效率,能進一步強化基層醫療機構的區位優勢,成為遠近聞名的特色專科、名醫專科,這樣才能真正體現醫生和基層醫療機構的價值,也是別人替代不了、模仿不了的核心價值。
在接下來的3天學習期間,對于本次研修班我對大家提出三點期望:
一是集中精力,認真學習。當前的中國正處于醫療改革和醫療行業重大、快速變革的時期,各位醫療界的同仁能擠出寶貴的休息時間、克服路途遙遠、舟車勞頓的辛苦,說明各位同仁是想改變目前的現狀、或者正在進行轉型,希望提升醫療技術水平,想在未來有更好的發展前景,所以就更加需要集中精力、認真學習。
二是理論聯系實際,加深理解,增強醫療技術能力。我們研修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素質、提高醫療技術水平,以便大家回到各自的崗位盡快地開展工作、服務于廣大患者、造福百姓健康。因此,大家要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,緊密聯系當前的工作實際,注意思考工作中面臨的新疾病、新問題、新困惑,抓住寶貴的學習時間與各位專家、各位同仁交流溝通的機會,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,堅持在學習中提高,在實踐中運用,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和能力,完成好研修內容 。
三是不忘初心,遵守紀律。根據研修班課程表安排,本期研修既有技術理論講解、也有現場實操演示、體驗,還有醫療機構運營管理,所以在這3天的培訓期間,既來之則安之,以空杯心態、感恩心態投入緊張、忙碌的研修學習中,希望大家自覺做到不得遲到、不早退,不請假,大家自覺遵守紀律。
最后期望和歡迎,從事醫療技術專業和醫療市場拓展專業的各位朋友,與我們共同探討醫療市場發展的明天,推動醫療技術和規范的醫療市場開拓模式,一定會帶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,共同創造更大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,攜手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。